胸怀世界见证荣耀 心向未来再启新程——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
2016-12-01 14:31:00

开幕式现场
大会开幕式由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秘书长陈寄梅教授主持,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庄建教授,副主任委员孙立忠教授、张逊教授、王春生教授、董念国教授等分会领导出席会议。出席本届大会的还有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胡盛寿院士、高长青院士,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教授,陕西省医学会秘书长夏洋教授,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主席Joseph Bavaria教授及学会代表Joseph Sabik教授、JohnMayer教授、Keith Naunheim教授,欧洲胸心外科学会(EACTS)代表PeterLicht教授、Steve Livesey教授、LorenzoGalletti教授、Jolanda Kluin教授,以及特邀参会的我国胸心血管外科界老前辈、老专家等。
熊利泽院长作为东道主热忱欢迎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同道来到西安。他向大家介绍了西京医院的发展历程和医院心外科自1958年以来取得的累累硕果,并从麻醉专家的角度高度评价了胸心血管外科的学科地位和发展前景。他还向与会代表发出了热情的邀请:“我非常高兴能在这里看到胸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国内外同道、老一辈专家和青年才俊汇聚一堂,让我感受到胸心血管外科学科蓬勃发展、学术氛围活泼的良好局面。期待大家在学术交流之余,能莅临西京医院指导,为陕西省胸心血管外科学科专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庄建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向参加本次盛会的海内外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庄建强调,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胸怀世界,心向未来”,我们邀请了美国STS、欧洲EACTS共同举办本次年会,希望以此提高年会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推进中国乃至世界胸心血管外科的发展。
美国STS主席Joseph Bavaria教授和欧洲EACTS学会代表PeterLicht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两大学会高度重视与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共同举办年会的盛事,他们希望以本次大会为契机,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学界建立更加深入、密切的合作机制,为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同道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夏洋秘书长代表陕西省医学会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本次大会能够在西安举行,是陕西省医学界的一件盛事,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希望陕西省胸心血管外科学界秉承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传承发展创新’的使命,虚心学习、充分交流,推动陕西省胸心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
随后,大会举行了“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杰出贡献奖”、“青年医师优秀论文奖”、“厄尔·巴肯奖学金”和“Lillehei奖学金”的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分别由陈寄梅教授和张尔永教授主持。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胸外科寿化山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顾以茼教授荣获2016年度“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杰出贡献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何晓敏等10位青年医师分别荣获心血管外科学优秀论文奖一、二、三等奖;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黄立军等10位青年医师分别荣获胸外科优秀论文奖一、二、三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沈刘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尚小珂荣获厄尔·巴肯奖学金一等奖,南昌大学第二医院周建良等5 名医师荣获二等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陆树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钱永军荣获Lillehei奖学金“菁英奖”,上海瑞金医院叶晓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田轶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义华荣获“新秀奖”。
在大会学术报告环节,中外专家就胸心血管外科领域的热点问题作了精彩报告,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作了题为“中国心血管外科的学科发展之路:品质和创新”的报告。胡盛寿指出,品质和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生命线,提高医疗品质和知识技术创新是目前中国心血管外科医生的主要任务。对于如何提高医疗品质,胡盛寿认为应“三省吾身”:(1)我们提供的技术服务对患者而言是最佳选择吗?(2)我们提供的技术服务是本行业的最佳品质吗?(3)我们提供的技术服务是否让患者获得了最佳效益?对于如何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胡盛寿认为胸心血管外科应追求更加微创化的治疗技术,以应对介入治疗带来的学科竞争;还应当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所带来的机遇。
河南省肿瘤医院李印教授的报告为“中国食管癌外科现状与展望”,他从我国食管癌外科的特点、发展历程、进展、问题与未来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李印指出,全球一半以上的食管癌发生在中国,病死率居所有死亡的第四位。近十年来,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更合理,微创技术更成熟,临床研究更全面,国际交流更广泛,综合治疗和多学科协作更普及;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术前分期重视不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技术难点尚难突破、数据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未来只有通过数据样本整合、技术战线引领、学术领域发力、转化医学添彩等策略,来实现中国食管癌外科治疗的跨越式发展。
阜外医院黑飞龙教授带来了“中国体外循环的现状与发展”的报告。他指出,体外循环及其延伸的体外膜肺氧合技术除用于心血管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支持外,还广泛用于肿瘤治疗、器官移植、呼吸衰竭、中毒及心搏呼吸骤停等危急重症的救治。目前,体外循环手术数量稳步增长,治疗需求旺盛,但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全国医院体外循环技术水平呈两极分化,且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未来亟需建立技术标准,并进行规范化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技术水平。
另外,来自美国STS的Joseph Bavaria教授和欧洲EACTS的PeterLicht教授分别做报告,就“现代心血管外科的全球未来发展”和“胸腔镜肺切除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深入独到的剖析,很好地开拓了中国胸心血管医生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