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于学会
中华医学会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
追溯其百年奋斗发展史,浏览其百年大事纪,回顾诸位大师名家带领他们的团队经过了百年的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创造了今天骄人的业绩。
中华医学会作为中国人自己的医学学术组织,其办会宗旨之一为“开展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她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作为一名专业医师,捡拾与医学会诸位前辈交往的片段记忆,回想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他们曾给予的扶持与帮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郭玉璞教授曾任《中华神经科杂志》总编辑,在我国神经病学这片沃土上已经辛勤耕耘了60余载,至今仍然活跃在临床、教学及科研第一线,是我国神经病学界实至名归的良医名家。20年前曾因一篇文章的发表得到郭教授的教诲,短短一句话使我铭记至今。
多年前由郭教授主持《中华神经科杂志》的审稿、定稿工作,缜密严谨的学术风格牢牢的维系着期刊的质量。我曾经匆匆完成一篇论文就投寄给了编辑部。当审稿、定稿完毕,校件返回时,我发现了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意见句句中肯,但也意含这是一篇敷衍工作。编辑部的同志转告我:郭大夫说你能写好,只要用心。当时自己的心情真是又感动又惭愧,感激的是郭教授的信任与鼓励,惭愧的是此文我的确未下功夫,草草交差。这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懒学生躲不过老师的眼,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用心做事”成为我此后职业生涯中的座右铭。郭教授作为编辑阅文无数,很难记得这件小小的往事,但其一句教诲之语却可以让学生受用终生。幸运的是至今仍然有机会向郭教授学习请教。在疑难病例会诊、学术会议讨论会上经常能见到他精神矍铄的身影。看到他认真倾听病人的陈述,仔细进行神经系统查体,详细记录每个病例的疾病特征,特别是聆听他精辟而又令人折服的诊断治疗意见时,不禁想起他当年对自己的忠告,而为人师表的郭教授正是几十年如一日、求真务实、身体力行成就了他的大家风范,成为后生晚辈的行医楷模。
现今发表英文学术文章成为诸多医生追逐的梦想。不仅国内,即便是国外的各类期刊也都向中国敞开了大门。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能够发表一篇英文论文可非易事。但我有幸遇到《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钱寿初老师,是他帮助我迈出发表英文文章的第一步。
钱寿初老师是英语专业科班出身,掌握娴熟的英语在八十年代还是稀缺人材,但他谦和儒雅,对每位送稿者的文章都是那样认真审阅。在与他的交往中,不仅敬佩他的学识,更为他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而感动。
记得十多年前我将自己的第一篇英文稿件送到《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由于英文基础太差,对稿件质量没有信心,见到钱老师时自然忐忑不安。但他不厌其烦的一遍遍修改稿件,指出文章中的错误和不足,细微到标点符号和参考文献。他的平易近人和诲人不倦使自己紧张的心情很快放松下来。在以后的交往中感受到他的汉语功底颇深,涉猎广泛,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编辑大家。此后每次去医学会送稿和钱老师交谈都获益匪浅。他的叮嘱我至今记忆犹新:英文文章并不神秘,只要多写多练自然能掌握章法。后来他还送了我一本他的专著《英文医学论文写作方法》,对我进行教学科研的总结工作助力颇大。如果说我和我的同事日后以枝叶藤蔓之功能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一些英文文章,饮水思源、细究其招,还是植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感谢以钱老师为代表的这支编辑队伍,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
不仅是学术期刊造设,中华医学会还通过设立专科学术分会,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为全国医师搭造起宽阔的学术交流平台。目前各医学专业专科分会不断发展完善,不同形式的中、外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记得二三十年前参加医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时少则几十人,多则也仅有百人。但如今,仅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年会就有数千人参会,真是山花烂漫、姹紫嫣红。可见在众多莘莘学子心目中,中华医学会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母校,永远的学术圣殿。
中华医学会已经彰显了她的百年荣光,在新纪元开启之时,谨怀一个感恩的心,祝愿她薪火相承、再铸辉煌。
追溯其百年奋斗发展史,浏览其百年大事纪,回顾诸位大师名家带领他们的团队经过了百年的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创造了今天骄人的业绩。
中华医学会作为中国人自己的医学学术组织,其办会宗旨之一为“开展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她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作为一名专业医师,捡拾与医学会诸位前辈交往的片段记忆,回想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他们曾给予的扶持与帮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郭玉璞教授曾任《中华神经科杂志》总编辑,在我国神经病学这片沃土上已经辛勤耕耘了60余载,至今仍然活跃在临床、教学及科研第一线,是我国神经病学界实至名归的良医名家。20年前曾因一篇文章的发表得到郭教授的教诲,短短一句话使我铭记至今。
多年前由郭教授主持《中华神经科杂志》的审稿、定稿工作,缜密严谨的学术风格牢牢的维系着期刊的质量。我曾经匆匆完成一篇论文就投寄给了编辑部。当审稿、定稿完毕,校件返回时,我发现了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意见句句中肯,但也意含这是一篇敷衍工作。编辑部的同志转告我:郭大夫说你能写好,只要用心。当时自己的心情真是又感动又惭愧,感激的是郭教授的信任与鼓励,惭愧的是此文我的确未下功夫,草草交差。这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懒学生躲不过老师的眼,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用心做事”成为我此后职业生涯中的座右铭。郭教授作为编辑阅文无数,很难记得这件小小的往事,但其一句教诲之语却可以让学生受用终生。幸运的是至今仍然有机会向郭教授学习请教。在疑难病例会诊、学术会议讨论会上经常能见到他精神矍铄的身影。看到他认真倾听病人的陈述,仔细进行神经系统查体,详细记录每个病例的疾病特征,特别是聆听他精辟而又令人折服的诊断治疗意见时,不禁想起他当年对自己的忠告,而为人师表的郭教授正是几十年如一日、求真务实、身体力行成就了他的大家风范,成为后生晚辈的行医楷模。
现今发表英文学术文章成为诸多医生追逐的梦想。不仅国内,即便是国外的各类期刊也都向中国敞开了大门。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能够发表一篇英文论文可非易事。但我有幸遇到《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钱寿初老师,是他帮助我迈出发表英文文章的第一步。
钱寿初老师是英语专业科班出身,掌握娴熟的英语在八十年代还是稀缺人材,但他谦和儒雅,对每位送稿者的文章都是那样认真审阅。在与他的交往中,不仅敬佩他的学识,更为他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而感动。
记得十多年前我将自己的第一篇英文稿件送到《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由于英文基础太差,对稿件质量没有信心,见到钱老师时自然忐忑不安。但他不厌其烦的一遍遍修改稿件,指出文章中的错误和不足,细微到标点符号和参考文献。他的平易近人和诲人不倦使自己紧张的心情很快放松下来。在以后的交往中感受到他的汉语功底颇深,涉猎广泛,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编辑大家。此后每次去医学会送稿和钱老师交谈都获益匪浅。他的叮嘱我至今记忆犹新:英文文章并不神秘,只要多写多练自然能掌握章法。后来他还送了我一本他的专著《英文医学论文写作方法》,对我进行教学科研的总结工作助力颇大。如果说我和我的同事日后以枝叶藤蔓之功能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一些英文文章,饮水思源、细究其招,还是植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感谢以钱老师为代表的这支编辑队伍,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
不仅是学术期刊造设,中华医学会还通过设立专科学术分会,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为全国医师搭造起宽阔的学术交流平台。目前各医学专业专科分会不断发展完善,不同形式的中、外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记得二三十年前参加医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时少则几十人,多则也仅有百人。但如今,仅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年会就有数千人参会,真是山花烂漫、姹紫嫣红。可见在众多莘莘学子心目中,中华医学会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母校,永远的学术圣殿。
中华医学会已经彰显了她的百年荣光,在新纪元开启之时,谨怀一个感恩的心,祝愿她薪火相承、再铸辉煌。